查看原文
其他

“抓娃娃”该怎么抓

戴先任 当代江西
2024-09-28

在家庭教育过程中,父母的一言一行,都容易潜移默化影响到孩子的心智成长。不少中国家长将孩子视为“私人财产”,强行规划孩子的人生,忽视孩子的独立性。这是“中国式育儿”的严重“跑偏”。


《抓娃娃》电影海报

今年暑期,沈腾和马丽主演的一部喜剧片《抓娃娃》不仅票房大卖,还掀起了关于中国式教育的热烈讨论,让不少走进影院的学生家长颇有感触。片中由沈腾饰演的马成钢和马丽饰演的春兰是一对顶级富豪夫妇,夫妻俩怕孩子在得知自己是“富二代”的身份后不再努力学习,便煞费苦心给孩子营造了一个穷困家庭的环境,通过“苦难教育”让孩子接受历练,成长成材。
有网友指出《抓娃娃》是“喜剧的外衣,恐怖的内核”,表面是一部喜剧,背后却隐藏着深刻的社会批判,揭示了中式教育中父母过度控制孩子生活的现象。实际上,中国家庭中“马成钢夫妻”有不少,他们信奉“苦难教育”“鸡娃教育”,不自觉将自己的期望强加给孩子。
这不禁让人深思,这样的教育方式究竟是爱还是欲(控制欲)?走向极端的“吃苦教育”,应当引起社会对家庭教育方式的深刻反思,对人性、自由与成长边界的审视。
《抓娃娃》剧照
01
在影片《抓娃娃》中,马成钢夫妇的孩子在遍布摄像头、无处不受监控的世界中长大,人生受到父母的“操控”。这暴露了当前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:过度的教育焦虑。不少家长对子女教育的过度焦虑演变成一场无声的危机,影响着孩子们的身心健康,扭曲了教育的本质。
教育焦虑往往源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偏执的成功学。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,家长担心子女无法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立足,因此,他们将所有的希望和资源都投到子女的教育上,希望他们能够赢在起跑线上,从而在未来的人生竞争中占据优势。
然而,过度的教育焦虑,会引发一系列问题。
比如,过度在乎应试教育,忽视孩子身心健康。孩子们在沉重的学业压力下,失去了童真,也失去了探索世界、发展兴趣的机会,这无疑是对他们天性的压抑,对成长的扭曲。以成绩和升学率为导向的教育观,容易导致家庭关系紧张,甚至引发亲子矛盾。
再比如,过度的教育焦虑会让孩子陷入“苦难教育”中。苦难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正视和克服生活中的挑战,使个体在精神和能力上得到成长。但是,过分强调苦难也有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,使他们对生活产生消极悲观的态度。
正如作家余华所说:“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的,苦难就是苦难,苦难不会带来成功。”过犹不及的“苦难教育”,还可能让孩子的自尊心与自信心遭到打击,不仅难以变成财富,还可能造成难以抹去的心理创伤。

《抓娃娃》剧照

02
心理学家张怡筠说过一个现象:“大多数父母焦虑的主要原因是自己的内心不够强大,在诸多比较环境中迷失教育方向,从而失去对自己情绪的控制,开始变得焦虑不安。焦虑的父母都伴随着很强的控制欲,包办和控制孩子的一切。”
在家庭教育过程中,父母的一言一行,都容易潜移默化影响到孩子的心智成长。小到日常生活起居的安排,大到人生每条道路的选择。不少中国家长将孩子视为“私人财产”,强行规划孩子的人生,忽视孩子的独立性。这是“中国式育儿”的严重“跑偏”。
孩子不是家长圆梦的工具。孩子不是父母的私人财产,他们是独立的个体,他们有自己的人生,不是父母的“圆梦人”。鲁迅在《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》一文中写到,“肩扛住了黑暗的闸门,放他们(孩子)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”。父母之爱子,则为之计深远。为孩子考虑,就是要遵循成长规律,也要尊重孩子的选择,放孩子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。
任何教育都要放在“阳光下”。欺骗没有善恶之分,大人欺骗孩子的后果就是孩子会照猫画虎地学会欺骗。影片中,马继业在父亲精密的布局下成长为父亲想要的样子,而优秀如马继业也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,在高考当天设计了一个骗局,让所有人乱了阵脚,最终他在自我怀疑中找到了答案,要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。
家长永远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。父母对孩子真正的负责,陪伴是标配,共情是高配,尊重是顶配。家长的言传身教能直接影响孩子的未来。教育路上,父母指引好方向的同时,也要尊重孩子的选择,如此才能托举他到更高更远的地方。

《抓娃娃》剧照

03
在电影结尾,马成钢夫妇精心策划的“骗局”穿帮后,沈腾饰演的父亲对儿子吼道:“你以为是我操控了你的人生吗?你也操纵了我们的人生!”错误的教育方式,对子女的过度干预,最终不仅难以达到预期效果,反倒可能造成“相互伤害”的结局。
喜剧的外衣包裹的却是“中国式育儿”的教育悲剧。《抓娃娃》这部电影具有较强的教育警示意义,电影中夫妻的“苦难教育”是一种错误的“鸡娃”方式,值得更多家长们反思。
避免极端的教育方式。无论是语言暴力,还是长期的欺骗与精神控制,都会带给孩子无尽的伤害。伤害一旦开始,伤疤便会留下。即便痛苦结束,心里的阴影也难以抹除。任何境遇下都要想到,家庭教育的底线,就是拒绝暴力。
尊重孩子的选择。家庭教育过程中,要多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,塑造它们健康的人格。好的教育,应该像和风细雨一样舒适,而不是狂风暴雨般的蹂躏。给予孩子选择的权利,不要再“以爱之名”,操控孩子所有人生路,更不要打着“为你好”的名号,强迫孩子选择道路。孩子有属于自己的人生,父母做好照亮孩子的那盏灯即可,懂得及时放手,减少过度的干预,他才能奔赴真正向往的未来。
打造健康的亲子关系。没有松弛感的家庭,养不出幸福感强的孩子。父母要守好教育边界,尽好作为父母的职责,尊重孩子的独立性,掌握正确“抓娃娃”方式。这也并非是完全否定“吃苦教育”,而是反对过犹不及和“一刀切”。比如对孩子要因材施教,什么时候进行“吃苦教育”,什么时候进行“快乐教育”,家长要拿捏好。其实,最通透的教育,就是庇护孩子的快乐,让孩子能够健康成长。
现实生活中,不断上演着《抓娃娃》影片中的“鸡娃戏码”。要让这样的“戏码”不再重演,就需要家长们能够认识到这种教育方式的错误,从而能够掌握科学教育方法,给孩子最好、最适合的教育。
“抓娃娃”不能“眉毛胡子一把抓”,也不能“绑架”孩子的人生。叶圣陶曾经说过:教育不是工业,而是农业。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,注重其独立人格培养,“抓娃娃”才不至于“抓瞎”。愿每个孩子都能身心健康、一路向阳生长,愿每位父母都能找到正确的教育方式,给予孩子最好的爱和陪伴。

来源:当代江西
原创荐读↘
李政道的赣州情缘
“国潮养生”何以圈粉年轻人

盛夏,去泰和当一名幸福的“吃瓜群众”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当代江西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